摄影/报导:苏莲珍
(笨珍17日讯)中秋节家家户户提灯笼,谁想到,北干那那人竟把灯笼提上天!
原来在柔佛州的北干那那小镇,流传着逾半世纪独一无二的中秋文化,就是把灯笼随着风筝放上夜空,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。
今年更有风筝灯笼达人打破镇上有史纪录,趁着难得好天气,一个夜里便挂上了140盏灯笼,直飞天际,摇曳生姿,让人叹为观止。
要不是整捆1000公尺长鱼线已到尽头,也许还能挂上更多盏灯笼。
八十年代 四处可见风筝灯笼升空
《柔佛圈》向风筝达人“阿康”(林锦康,41岁)了解,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镇上便兴起放风筝, 大伙儿甚至还会用玻璃制作成风筝线,在蓝蓝天空一较高低。
他说,第一代风筝灯笼达人是邹汉平,据说有年中秋心血来潮,将灯笼挂在风筝线上升空,自此便掀起了风筝灯笼热潮,也成了北干那那的中秋传统。
“那些年,每逢中秋前夕,可看北干那那夜空,到处都是长长的风筝灯笼,大家都比看谁家灯笼最多、飞得最高。”
“阿康”和许多80后的少年,可以说是北干那那“风筝灯笼”第三代的人。当这批少年长大后,为事业生活打拼,到了2000年后,越来越少人玩风筝灯笼。
直到近几年中秋晚会,社区组织“想像北干”的推广“灯月”活动,这玩意儿再次重现大家的眼帘,单单今年周末一个晚上,有4组人在玩风筝灯笼,好不热闹。
放一次风筝灯笼
历时至少10小时
夜空高挂的风筝灯笼,就似可踏上云端的天梯。美丽的背后,付出的汗水、力气也不少。
阿康说,一般上,下午一两时,就会到有关地点测风向,有时到晚上都等不到风,这过程相当累人的,曾试过晚上9时才顺利放上风筝灯笼。
所以说,想看见风筝灯笼冲上云宵,也得碰运气。
“风筝灯笼”最上端的风筝,是阿康亲手制作的,因为市场卖的风筝未必合适承重多盏灯笼。
他笑说,由于风筝体积大,得骑摩哆慢慢载着风筝到会场,一路上得小驾骑行,否则自己便会飞上天。
也就是说,“风筝灯笼”的玩法是,先顺利让风筝飞上天后,再逐一在风筝线上系上纸灯笼。
阿康指出,灯笼放得越多越高,收线时就越难受。一般上逾百盏灯笼,如果有朋友帮忙,两三人估计2小时可完成,若他一人收线得花上四五小时。
尾指险些割断
到现场的朋友,如果拉一拉风筝灯笼,可受感受到它的重量和力度,非常考验耐力和体力,技巧也很重要。
相较于早年,风筝灯笼使用的是蜡烛(如今使用LED灯),更考功夫。阿康说,灯笼得慢慢放、轻轻放,否则蜡烛容易熄灭。
阿康更透露,自己被风筝线伤及已不计其数,有次还险些被割断尾指,还好自己闪得快。他的手指处处都是被风筝线割伤的痕迹,但仍无助他玩“风筝灯笼”兴趣。
冀同好挑战破纪录
他更希望“风筝灯笼”文化可以推广让更多人知道,尤其90、00后的青年,也能接触风筝灯笼,让它传承下去。
1998年时,阿康曾创下95盏灯笼纪录,今年9月8日的“灯月”活动,虽状况连连,仍以110盏破了自己的纪录。
没想到一周后(9月14日)在而南大伯公宫和村委中秋园游会,以140盏灯笼创新高。
他希望“风筝灯笼”来挑战,打破这项纪录。
飞台湾交流
首试制作马来风筝灯笼
有趣的是,如此具有特色的本土中秋文化,许多马来西亚人并不晓得。
但去年11月,风筝灯笼已受邀到台湾交流,甚至还在挂上了台北夜空。
“想像北干”负责人徐铭权受访时说,去年有一批台湾清华大学的学生,来到北干那那驻村,认识了解地方风土民情。
他说,由于有关老师是马来西亚人,并觉得风筝灯笼很特别,便趁着台湾举办的一项“马来西亚文化日”,邀请前往交流。
因此,徐铭权便和“阿康”林锦康同行,阿康更在学生要求下,首次尝试制作马来风筝(Wau),让风筝灯笼变得更具意义。
徐铭权说,由于活动会场坐落市区,无法放风筝灯笼,他们特地移师到附近的一个公园。
冀政府发掘更多本土特色
柔佛北干那那独有的“风筝灯笼”受到台湾青睐,在大马却似乎只停留在社区民间组织默默推广。
徐铭权说,在雪隆、槟城一带,也许比较多资源,加上地方政府比较看到这一块的,发展空间较大。
他说,在柔佛就看政府愿不愿意把资源投入在这些地方,真正去发掘地方上有特色的事务。
尤其2026年迎来旅游柔佛年,如此具有大马乡间特色的“风筝灯笼”会不会受到柔佛政府青睐呢?
欲知更多风筝灯笼讯息,可浏览想像北干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maginepekannanas
↓↓最近新闻↓↓